在肝脏健康的“守护战役”中,B超检查宛如一位无声却敏锐的“侦察兵”,时刻紧盯着肝脏的每一丝变化。当肝硬化这一“隐形敌人”悄然逼近,B超能否拉响警报?肝病专家高子敏医生,凭借深厚的专业知识与丰富临床经验,为我们揭开了它的神秘面纱。
正常肝脏在B超下,恰似一座规整有序的“城市”,轮廓清晰,包膜光滑如镜,实质回声均匀细腻,肝内血管纵横交错却井然有序,如同城市中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。而肝硬化来袭时,这片“城市”便开始陷入混乱。
早期肝硬化,肝脏虽尚未“改头换面”,但细微之处已现端倪。包膜不再光滑,微微泛起褶皱,似被轻风吹过的湖面;肝实质回声增粗,从细腻的沙地变为略粗糙的颗粒感,这是肝细胞受损、纤维组织悄然增生的信号。此时,肝内血管走向尚算规整,但血流速度可能悄然变缓,门静脉内径也有轻度扩张趋势,这些细微变化,B超都能精准捕捉,如同发现城市中最初的拥堵迹象。
随着病情发展,肝硬化进入中期,肝脏形态开始“变形”。右叶萎缩,左叶及尾状叶代偿性增大,整体轮廓扭曲,恰似原本对称的建筑出现倾斜。肝实质回声进一步杂乱、增强,粗细不均,仿若杂乱堆放的建筑材料。肝内血管严重扭曲、变细,门静脉高压愈发明显,脾脏因淤血而增大,B超图像仿若一幅风暴前夕的紧张画卷,清晰映照出肝脏的艰难处境。
到肝硬化晚期,肝脏更是“面目全非”。包膜呈锯齿状凹凸不平,肝实质布满硬化结节,回声杂乱无章,血管结构几近崩溃,门静脉扩张显著,腹水大量积聚,B超下呈现出一片“荒芜破败”之景,无疑是肝硬化晚期的典型写照。
然而,B超虽有“火眼金睛”,却也并非无所不能。早期极微小的肝硬化结节,处于细胞层面异变、未引发明显结构改变时,可能隐匿于正常组织间,逃过B超“法眼”。肠道气体干扰、患者体位不佳或呼吸不配合等,也会模糊肝脏成像,干扰判断准确性。
高医生强调,诊断肝硬化不能仅靠B超“孤军奋战”。血液检查中,肝功能指标如转氨酶、胆红素、白蛋白等异常,反映肝脏代谢、合成功能受损;凝血功能检测可提示肝脏合成凝血因子能力下降,侧面佐证肝损伤程度。肝纤维化无创诊断技术,通过检测血液中特定生物标志物,量化评估肝纤维化程度,为诊断添砖加瓦。若仍有疑虑,肝穿刺活检作为“金标准”,直接取肝组织显微镜下观察,精准判定是否肝硬化及分期。
总之,B超是筛查肝硬化的得力“先锋”,能发现诸多关键线索,但确诊需联合多项检查,多维度洞察肝脏状况,让肝硬化无处遁形,为后续治疗指明方向,全力守护肝脏健康防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