丙肝是一种发病比较隐蔽的疾病,现在有很多人在得了丙肝这种疾病后,由于对丙肝的检查方法不了解,结果没能及时发现这种疾病,导致患者忽视了对这种疾病的及时治疗,丙肝最常见的传播途径是输血、使用非一次性医用器械,有过不洁性生活史、静脉药瘾史、文身等皮肤黏膜损伤这些经历的人须及早做丙肝检测.那么,丙肝如何查,丙肝常用的检查方法是什么?
1、从丙肝症状上分析:
患者如果想要确诊丙肝这种疾病,首先应该从患者的症状上进行分析,因为丙肝患者开始的时候症状很轻微,但有些患者的身体还是有些异常症状的,如:食欲减退、恶心呕吐、疲倦乏力,部分患者出现右上腹部隐隐作痛、也就是肝区疼痛,还有患者出现黄疸症状、低热、肝脾肿大、肌肉关节疼痛等,这都可以引起患者的警惕性,使患者能及时发现这种疾病.
2、从丙肝易感人群上分析:
丙肝是一种传染性非常强的疾病,那么丙肝常用的检查方法是什么?人们可以从丙肝易感人群来判断这种疾病,因为作为丙肝易感染人群,如患者的家属,朋友.应提高这方面的警觉意识,如果有接触丙肝患者的可能,一定要到医院里检查,已确定身体的健康情况,丙肝病毒的传播途径有:经血传播,像通过血液、血制品的传播;体液传播,像分泌物、唾液、体液等含有丙肝病毒,人们都有可能因为接触这些而感染,对于丙肝的高发人群,一定要做好预防的工作,这样才能减少丙肝的发病率.
3、从丙肝检查上分析:
大家如果怀疑自身患上了丙肝这种疾病,可以采用好的方法进行检查诊断,这样可以直接检查出这种疾病,丙型肝炎病毒的核酸成分是病毒的RNA,它的主要功能是可逆转录一多聚酶链反应(RT-PCR)检测.丙型肝炎病毒RNA为丙型肝炎早期诊断的比较有效方法.在急性丙型肝炎时,血清丙型肝炎病毒RNA可以从阳性转为阴性,临床发现很多急性肝病患者其RNA可持续阳性,因此要做好其中的鉴别工作.
丙肝的检查诊断方法有哪些?
一、血常规:急性肝炎初期白细胞总数正常或略高,一般不超过10×109/L,黄疸期白细胞总数正常或稍低,淋巴细胞相对增多,偶可见异型淋巴细胞.重型肝炎时白细胞可升高,红细胞下降,血红蛋白下降.肝炎肝硬化伴脾功能亢进可有血小板、红细胞、白细胞减少的"三少"现象.
二、尿常规:尿胆红素和尿胆原的检测是早期发现肝炎的简易有效方法,同时有助于黄疸的鉴别诊断.肝细胞性黄疸时两者均阳性,溶血性黄疸时以原为主,梗阻性黄疸以尿胆红素为主.深度黄疸或发热患者,尿中除胆红素阳性外,还可出现蛋白质、红、白细胞或管型.
三、肝功能检查:
1、血清酶测定:(1)丙氨酸氨酶(ALT,曾称为谷丙氨酶GPT):是目前临床上反映肝细胞功能的最常用指标.ALT在肝细胞损伤时释放入血流.血清ALT升高,对肝病诊断的特异性比天冬氨酸氨酶(AST)高,因为其他脏器中ALT含量比AST低得多.急性肝炎时ALT明显升高,AST/ALT常小于1,黄疸出现后ALT开始下降.慢性肝炎和肝硬化时ALT轻度或中度升高或反复异常,AST/ALT常大于1.比值越高,则预后愈差,病程中AST/ALT比值降低,提示未损及肝细胞线粒体,预后较佳.重型肝炎患者可出现ALT快速下降,胆红素不断酶升高、胆分离现象,提示肝细胞大量坏死.(2)天冬氨酸转氨酶(AST,曾称为谷草转氨酶GOT):此酶在心肌含量最高,依次为肝、骨骼肌、肾、胰.在肝脏,AST80%存在于肝细细胞线粒体中,仅20%在胞浆.在肝病时血清AST升高,与肝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.当病变持久且较严重时,线粒体中AST释放入血流,其值可明显升高.急性肝炎时如果AST持续在高水平,有转为慢性肝炎的可能.心肌其其他脏器细胞受损时,AST亦升高,应予以鉴别,以免此类疾病被肝炎症状所掩盖.(3)乳酸脱氢酶(LDH):肝病时可显著升高,但肌病时亦可升高,须配合临床加以鉴别.(4)Y谷氨酰胎酶(Y—GT):肝炎和肝癌患者可显著升高,在胆管阻塞的情况下更明显,YGT活性变化与肝病病理改变有良好的一致性.(5)胆碱酯酶:由肝细胞合成,其活性降低提示肝细胞已有较明显损伤,其值愈低,提示病情愈重.(6)碱性磷酸酶(ALP或AKP):正常人血清中ALT主要来源于肝和骨组织,ALP测定主要用于肝病和骨病的临床诊断.当肝内或肝外胆汁排泄受阻时,组织表达的ALP不能排出体而回流入血,导致血清ALP活性升高.
2、血清蛋白:主要由比蛋白(A),α1、α2、β及Y球蛋白组成.前4种主要由肝细胞合成,Y球蛋白主要由浆细胞合成.在急性肝炎时,由于白蛋白半衰期较长,约21天,以及肝脏的代偿功能,血清蛋白质和量可在正常范围内.慢性肝炎中度以上、肝硬化、重型肝炎时出现白蛋白下降,Y球蛋白升高,白/球(A/G)比例下降甚至倒置.血清蛋白电泳分析则从另一角度来检测白、球蛋白各成份的相对比值,起到相同的诊断作用.
3、胆红素:急性或慢性黄疸型肝炎时血清胆红素升高,活动性肝硬化亦可升高且消退缓慢,重型肝炎常超过171vmol/L.一般情况下,肝损程度与胆红素含量呈正相关.直接胆红素在总胆红素中的比例尚可反映淤胆程度.
4、凝血酶原活动度(PTA):PTA高低与肝损程度成反比.<40%是诊断重型肝炎的重要依据,亦是判断重型肝炎预后的敏感指标.
5、血氨:肝衰竭时氨的能力减退或丧失导致血氨升高,常见于重型肝炎.肝性脑病患者.
四、其他生化指标检测:1、电解质,重型肝炎常见低K+、低Na+、低CI-,亦可有低Ca2+、低Mg2+、低P2-等.肝肾综合征时可出现高K+.2、血糖,超过40%的重型肝炎患者有血糖降低.临床上应注意低血糖昏迷与肝性脑病的鉴别.3、血浆胆固醇,60%—80%的血浆胆固醇来自肝脏.肝细胞严重损伤时,胆固醇在肝内合成减少,故血浆胆固醇明显下降,胆固醇愈低,预后愈险恶.梗阻性黄疸时胆固醇升高.4、补体,当肝细胞严重损害时,补体合成减少.临床简则CH50和C3补体对预后有评估作用.5、甲胎蛋白(AFP),HBV和HCV感染与HCC的发生有明显相关性,AFP含量的检测是率选和早期诊断HCC的常规方法.肝炎活动、肝细胞癌变和肝细胞修复时,AFP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,应进行动态观察.急性重型肝炎AFP升高时,提示有肝细胞再生,为预后良好的标志.6、胆汁酸,血清中胆汁含量很低,当肝炎活动时胆汁酸升高.由于肝脏对胆红素和胆汁酸的运转活动不同,检测胆汁酸有助于鉴别胆汁淤积和高胆红素血症.
五、肝纤维化指标一些检测项目已在临床上应用,如3型较胶原体,4型胶原、层连蛋白、透明质酸、脯氨酰羟化酶等,对肝纤维化的诊断有一定参考价值,但缺乏特异性.
六、病原学检查:(1)抗HCVIgM和抗HCVIgG:HCV抗体不是保护性抗体,HCV感染的标志.HCVIgm阳性提示现症HCV感染,抗HCVIgG阳性提示现正感染或既往感染.抗HCVIgM的检测受较多因素的影响,如球蛋白、RF等,稳定性不如抗HCVIgG.目前国内多用酶免疫试验(EIA)检测抗HCVIgG,试剂质量与国外第三代诊断试剂持平.抗HCVIgG低滴度提示病毒处于静止,高滴度提示病毒复制活跃(2)HCVRNA:HCV在血液中含量很少,分子杂交甚至一次性PCR均难以检出HCVRNA,常采用套式PCR以提高检出率.由于影响因素较多及技术要求较高易产生假阳性和假阴性,分析结果时应结合临床做出正确判断.HCRNA阳性是病毒感染和复制的直接标志.HCVRNA亦可定量,方法包括b五DNA探针技术、竞争PCR法、荧光定量法等,定量测定有助于了解病毒复制程度、抗病毒治疗的选择及疗效评估等.对HCVRNA尚可进行基因分型,方法包括序列测定、PCR、酶切、探针杂交等,基因分型在流行病学和抗病毒治疗等方法有一定意义,但不作为常规.
七、影像学检查:B型超声有助于鉴别阻塞性黄疸、脂肪肝及肝内占位性病变.对肝硬化有较高的诊断价值,能够反映肝脏表面变化,门静脉、脾静脉直径,脾脏大小,胆囊异常变化,腹水等.彩色超声尚未可观察到血流变化.在重型肝炎中可动态观察肝脏大小变化等.CT、MRI的应用价值基本同B超,但价格较昂贵,且有不同程度的损伤性,如应用增强剂,可加重病情.(八)肝组织病理检查是明确诊断、衡量炎症活动度、纤维化程度及评估疗效的金标准.还可在肝组织中原位检测病毒抗原或核酸,以助确定病毒复制状态.
八、流行病学资料:有输血及血制品、静脉吸毒、血液透析、多个性伴侣、怀孕或哺乳期母亲HCV感染等病史的肝炎患者应怀疑丙型肝炎.
九、临床诊断:1、急性肝炎起病较急,常有畏寒、发热、乏力、头痛、纳差、恶心、呕吐等急性感染或黄疸前期症状.肝大质偏软,ALT显著升高.黄疸型肝炎血清胆红素>17.1umol/L,尿胆红素阳性.黄疸型肝炎的黄疸前期、黄疸期、恢复期三期经过明显,病程6个月以内.2、慢性肝炎病程超过半年或发病日期不明确而有慢性肝炎症状、体征、实验室检查改变者.常有乏力、厌油、肝区不适等症状,可有肝病面容、肝掌、痴、胸前毛系血管扩张、肝大质偏硬、脾大等体征.根据病情轻重,实验室指标改变(表3—1—2)综合评定轻、中、重三度.3、重型肝炎主要有:极度疲乏;严重消化道症状如频繁呕吐、呃逆;黄疸迅速加深出现胆酶分离现象;肝脏进行性缩小;出血倾向,PTA<40%,皮肤、粘膜出血;出现肝性脑病,肝肾综合征,腹水等严重并发症.
三、病原学诊断:丙型肝炎具备急、慢性肝炎临床表现,抗HCV阳性或HCVRNA阳性,可诊断为丙型肝炎.无任何症状和体征,肝功能和肝组织学正常者为无症状HCV携带者.